由香港到印度德里:來與往的旅人

22.5.18


由香港至世界「瑜伽之都」瑞詩凱詩(Rishikesh),少不了由香港到印度德里 (Delhi)的機程;由Delhi 再到印度北部、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的Rishikesh,可以坐一小時的內陸機,或五小時的出租車,或六至八小時的巴士。於週六中午踏上旅途,這由 Jet Airways 直接營運的航班,竟然只有四成滿。來到我的座位19A,矣,怎麼不滿座的航班都要放兩個獨行旅客在一起。坐在19B的,是一位皮膚不算黝黑、眼窩像一般印度人深邃的中年男士。


航班延遲了半小時才起飛,若果不是要轉內陸機,我心裡不會焦急了。Jet Airways 的國際航班比其他公司便宜,但她的內陸航班價錢不是最低,奈何格了價後還是一迸過在Jet Airways 買,因為怕進出德里的關口麻煩和費時,看弄簽證一事就知道一件簡單的事都可以有很多人為的阻力。這程由香港到德里的延誤,航空公司應該會負責,畢竟我是同一宗交易去買這兩張機票,一定知道我是趕著去轉機。



身旁的男士起初沒說話,直至我向服務員指出我擔心來不及轉機後,他跟我說話了 (但和轉機無關),應該是確定了我懂英文吧?

沒試過獨個兒出走,坐旁邊的會展開對話,少之又少。他第一句就說 "Are you going to India for yoga?"。我當然還沒有把瑜伽書拿出來,不過好像俯身拾過地上的東西,難道我敏捷得他覺得我是做yoga 的嗎?(自大了)

他是個醫生,說得一口不難聽得懂的英語。一個來香港找瑜伽生意機會,一個去印度脫離商業社會的繁囂,就在這航班上認識了。

他在2002年開始行醫,後來在德里開了五家瑜伽中心,是當地有名(他說)的NGO。這不是他第一次來香港和中國,在大嶼山有家瑜伽中心,在海南島三亞談過一些生意上的合作。我們談到香港的健身文化和商機,概嘆著多數人對瑜伽的誤解。身為醫生卻不行醫,他說他希望人們在找藥物治病前,先要自療。人本就有自我治療的能力,只是因為醫學先進,常用得著的藥物能大量地以不高的成本生產,我們懶得省卻買一盒傷風成藥的幾十元去等自己慢慢復原。

他所說的瑜伽中心,有點像我看過印度的ayurveda retreat,簡單來說是在resort裡逗留數天 (一定不是一天),進去時會面診,類似中醫的望診,會觀察脈象,不是由得你去告訴他你感覺身體有什麼問題;接著就會替你設計適合你的食療和作息日程,基本上你只是聽從、吃所有定時給你吃的就是。預期中的效果當然是透過食物和作息調理,讓身體重啟自療的能力,復亂返正。他口中的瑜伽中心可以說是無住宿方案的迷你版,依我所聽,是有面診和食療設計,以及打正旗號的主要業務 - 瑜伽,還有冥想。這的商業模式,在香港不常見,的確有獨特之處,但這條新闢的路不易走,就是因為客戶群的心態。

Ayurveda; adopted from https://www.maxholidays.com/ayurveda-in-india.html
Fitness 這潮流,在香港的確商機處處,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小型瑜伽中心了。我在香港用kfit 和guavapass,因而到訪過不少非連鎖、屬中小型的瑜伽中心。放工後做瑜伽,當中很多人的目的是瘦身、舒展筋骨和打發時間。六年前我開始接觸瑜伽,都是這樣的想,甚至是刻意挑些較耗力量的slim yoga 和hot flow 來上,覺得流得遍地都是汗、肌肉翌日會痛才對得住自己。以上所談到的,都是針對肉體上的付出,就是瑜伽裡的asana (體位法)。動作只是一個means,沒有加入心境的練習,形在神不在。瑜伽傳統來說不是用來把你的能量耗盡,不是教你流愈多的汗愈好,但多數香港人做瑜伽,都只是為了舒展筋骨和燃燒卡路里,例如 slim yoga 不得不加入pilates 的動作來令學員感覺 「有料到」,成功被取悅。只有一部分的人覺察到瑜伽所提倡的是內外平衡,這才是他這門生意的客戶群。


他有問及我去印度的原因,我當然直接地道出香港的瑜伽事業的片面,跟我心中所追求的不一樣。對於有全職工作的打工仔來說,去一趟長達一個月的旅行,要花掉近一年的例假,還要上司對於你申請長假期不諸多留難你才能去得輕鬆舒暢,還要家中的要員安好不用你操心...要天時地利人和,瀟灑來得不易,背後有著很多人的遷就和妥協。正因如此,香港有的瑜伽導師課程,多數都是一星期有兩節課,平日晚上和週末都有,所以最基本的200時數證書,要長達三個月去完成。當一個兼讀制課程去看,不太會妨礙一貫的生活方式。不用離鄉別井,不用花掉例假,不就是一樣能達到目的拿到導師資格嗎?只要是選yoga alliance 認可的學校去上課,拿到的資格基本上是一樣;要上的如果是內心課,我認為攤分成三個月去修畢,成效不大吧?在上課的同時,life goes on,下課後一樣過著和平日無異的生活,哪來思考、自我探究的園地和空間?人在香港,身不由己,資訊氾濫,每天都在其他人和事當中兜轉。我想籍此抽身一下,在陌生的環境下靜聽自己的聲音,放下香港的多姿多彩和便利。

就算不是香港,都有其他海外地方可以選,例如是泰國布吉和清邁印尼的 Bali中美洲的 Costa Rica印度的Goa,可以不是印度的 Rishikesh 啊?這些地方的學校,多辦得豪華如resort (有些的確是resort,接純粹來渡假而不是瑜伽的旅客)。價錢不會比印度的高很多,但環境可真不錯,面向浩瀚的海灘住上一個月,誰不嚮往?我不排除師資不比 Rishikesh 的差,但就是太寫意,像渡假為主、學習為次。你可以說我是貼錢買難受,但既然例假和錢都花了,為何不追尋最傳統和正宗的一套呢?我看艱苦為磨練,對於香港人來說苛刻的作息日程,那裡的人可以日日如是,人根本就是可以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,就證明這不是非人生活了。文化的差異,生活方式的大幅度改變,花些時間適應就好。在乎主觀之心,不在乎客觀的事。

瑜伽學校的官網上擷取的,但跟實際的有出入,因夏季而微調了

跟醫生談了好一會兒,他說要 keep in touch,著陸後交換 Facebook。我對於把個人資料給陌生人有戒心,不過是他先說我在 google 輸入他名字就會看到相關的資料,聽起上來是有些建樹的人,我放下了些戒心 (雖然未著陸和未有網絡之時我無法考究)。況且我不會把未來的行踪放上 Facebook,還可以吧。說著說著,送餐時間到了。

有 Indian curry chicken rice and kidney beans,有 international-flavour-and-not-so-spicy 的 curry chicken rice,亦有一個 vegetarian option,恰巧我和醫生都選了 indian curry 那款,相信是最貼近印度人口味的選擇。


盤上有涼伴菜蔬菜螺絲粉、煉奶甜點 rasmalai、原味乳酪、清水和咖哩雞飯配以饢/南餅 (naan),我刻意放慢手腳,探看著醫生的進食次序。有一樣是跟我打算做的不同,看完會頓時明白的,就是他把乳酪和咖哩伴著往口裡送。這種杯裝乳酪,不是稀薄得用上吸管的那種乳酪飲品,對我們來說是小吃;我突然想起印度菜中的lassi,質地跟杯裝乳酪相似,難怪他當乳酪是飲品了。

indian rice

這客說是 Indian flavour 的咖哩飯,根本不辣啊,international flavour 那款豈不是再弱很多?我第一次見全白色的印度米(好像有點無稽),因為香港吃到的都是黃色或黃白混色。吃完印度米感覺上沒吃過什麼,因為太細碎和沒嚼勁。扁塌、平滑的naan 沒有牛油香,不好吃,不過照樣捏碎、蘸咖哩然後吃掉。我需要能量啊,轉機肯定要趕命似的。不能挑吃,不知下一餐是什麼時候了。雖然飛機餐份量不大,但佔上很大部分的都是澱粉質和糖分,提供的能量應該足夠。唉,蔬菜之少,這根本是印度菜常見的特色啊。

naan with curry

吃完,睡了一會,有一位印度男士來找醫生,正是醫生所提及那個坐在business class 的朋友。

這男士的英文比醫生的更易聽得懂,後來看到他的卡片和他提及過在英國和美國留學,沒太多印度口音的英語是在外地學到的吧。他是個生意人,說著十年前修過一個月瑜伽,給我看他做到頭倒立 (headstand) 的相片。他還去過長達十日的呼吸練習班,每天坐幾小時去練習呼吸,有點像我聽過的靜觀課。上完呼吸課後,他說往後的半年精力充沛,沒生病;不過現在工作忙,知道每天抽15分鐘來練習呼吸的好處,但就是提不起勁。我們談了很多有關中國和香港的人文,因為他到過上海找商機。我不清楚他和醫生的分工是怎樣,但感覺上他是有生意頭腦的那個,而醫生是提供專業意見的。真正擁有五家瑜伽中心的,是他。

左:生意人;中:醫生;右,我

這兩位都是印度社會中的精英分子,在外地留學過,看過其他地方的處事方法,都有感印度的效率有限,繼而往外找尋機會。我跟他們說我弄簽證的麻煩事,他們都覺得很無稽;生意人說,他曾經在泰國告訴人他經營五家瑜伽中心有多累,對方說 "看你累成這樣子,應該是經營十五家嗎?"他認同印度人處事效率比其他國家低,因此每天都被很多瑣碎的事轟炸。

他從 business class 的座位走過來談天,都有大半小時之久,直至降落了,他才返回座位。五小時的機程過得真快,我想用來談天的應該佔了一半。飛機著陸,意味著我下一個挑戰開始。望出窗外高達四十度的印度,盡是灰矇一片。


to be continued... #ProjectYoursTruly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

Add me on 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