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找美食的旅程:寫於台灣斷食營前

6.6.19

吃,對於我們來說已是一個週末節目、一個聚會的原因或解悶方法。斷食比輕食聽起來更極端,對於老一輩來說, 離港去台南的五天斷食營和獨自去印度的驚嚇度相差不遠,或多或少是因為上一代的物質沒現在的豐盛,有食物果腹已是幸運,「有得食就好食」,總不會找機會刻意不讓自己去吃,這豈不是作賤自己?只不過,這趟是去台灣而不是印度,沒有太多自身安全的顧慮。當你聽到要斷食五天,頓時驚訝地來一下吞嚥,彷彿無味的唾液都變得甘甜,想像不了牙齒休息五天不用咀嚼的空虛感。

為什麼是斷食?
故事很長,但簡單來說,我想調整一下自己對進食的看法。

自出生以來,體型不瘦但未算最胖。遺傳了媽媽的粗壯小腿,中學時期的我不喜歡穿校服的樣子,白襪無論長短,都遮蓋不了看不順眼的腿。中學時期完全不是玩運動之列,早晚兩餐都給媽媽控制著,而媽媽不會放過任何機會去確保我營養均衡(可能是過剩),每餐都煮得多,被督促著要吃很多。幸好只是量多,口味仍是清淡,甚少使用醃製和加工食材。我媽至今仍是很愛吃,每餐都必要吃米飯,說否則會餓至手震。除了要我吃得多,還要我吃得快,她說在我小學時期,我試過吃得太慢,以至她放了個鬧鐘在我面前,鬧鐘一響就不能再吃。這回事我沒有印象,要吃得快的原因大概是要趕著做功課或溫習吧。



踏入社會工作後,少了在家吃飯,而剛好碰上了「相機食先」的時代。工作後有了自己的自由 - 時間和金錢,不算揮霍但總花上不少在於外出用膳上。物色餐廳和菜式是一種樂趣,源自一種左挑右選的喜悅,以至發展成會留意哪裡有新而特別的餐廳、哪家過江龍來香港設店而大排長龍等等。當我的寫作癮加上覓食的恆心,機緣巧合地開始寫食評。寫食評的道路上,認識多了食評界的美食家。想筆下的文字愈多,會吃得愈多,然後不斷重複著。畢竟我不是吃完不長肉的人,我會刻意把飯局以外的時候輕食,吃得比本來還要清淡,希望能把出外用膳的油膩沖淡。有時飯局沒那麼多,自己開始想念外出用膳的快感,開始明白到進食其實是一種心癮。


寫食評令我不斷想嚐新、嚐經典,以致我決心要做運動,不能讓食評犧牲外表。又來個機緣巧合地,我獲選加入adidas 的跑隊,經歷了八個月、每星期兩至三晚的訓練。在隊裡,我不是最頂尖的跑者,但和其他人一樣,努力地把自己的PB (personal best) 推前。在保持肌肉力量的前提下,我嘗試減重2-3kg,結果真的做出更好的時間。由於訓練需要一定的能量,我總不能吃得少,因此當時沒有對進食習慣大幅調整。


後來,要結婚了,一向都喜歡拍照的我發現要正視自己的體型。到最後我看透了,不能羨慕別人穿mermaid 裙擺,只能穿遮蓋到自己缺點的傘尾裙。我目擊過不少女性朋友在結婚前和當日的蛻變,自然地想成為一分子,想被人讚「瘦了很多喎!」,不過到最後,結婚那天都不是那麼magical。刻意謝絕飯局、吃得更清淡,換來更結實的體型,體脂約20%,是一個不差的數字,但粗壯的小腿仍然跟著我。 當時在社交平台和朋友身上參考了米施洛的餐單,按照每天可進食各項營養素的份量來做餐單設計和記錄,維持了大約三星期。我甚至出席過那些免費諮詢,但最後沒有光顧任何一家,因為他們都告訴我可以減磅,但肌肉和脂肪一起減。透過身體成分分析,我明白到肌肉比脂肪重,所以我的體脂低但BMI 處於適中但偏高位置。把攝取量透過幾份肉、幾份穀物來限制,是瘦得相對營養均衡,但要留意的是長期攝取量低是拖慢身體的新陳代謝。由預先計劃到執行一天的餐單,會餓但不痛苦,因為我能告訴自己吃了些什麼、將會可以吃些什麼,把期望和慾望控制著。



婚後成了脫疆野馬,遠赴印度廿餘天去考瑜伽導師牌。飲食作息和課堂定時,加上當地沒有零食(又沒有空吃零食),我腦袋很清晰的知道,三餐以外是不會有食物或進食的機會。以往起床後兩小時內必定會進食,但在導師課程的廿天,都是起床後四小時才能吃;這四小時更是消耗體力的式子課、呼吸課和冥想,到早餐時間前的半小時是最難熬的。肚打著鼓,腦袋在倒數著,鼻子嗅著廚房傳來的食物香氣,更要命的是在想呼吸課,五官簡直在打架。習慣了廿天的規律飲食和作息,加上素食,在印度完全沒有生病,睡得不多但能量還是滿滿的;事隔一年,仍令我維持睡得不多但能早起的習慣。廿天以來的素食,令我感受到身體的輕盈,即使實際上的重量沒有大幅調整,但心境比以前平和,可能是因為不會去探究有什麼好吃的,而是從所提供、所容許進食的食物中找到滿足感和快樂。從印度回來後的個多月、直至我生日,我依然茹素。只要你學會怎樣挑食物,在聚會中擔當提議餐廳的人 - 知道哪裡有自己可以和喜歡吃,又有朋友們喜歡吃的,皆大歡喜。



下一個目標是跑一隻全程馬拉松,因而報名上跑班,比在adidas 跑隊的日子更認真的去學。除了上課的一晚,其餘日子都跑得多,遵從跑班老師所制定的日程去做。科學化地以不同的速度和距離去跑,加上因跑步而開始研究心跳率和運動的成效關係,體脂慢慢的跌,比結婚的時候還要低。我沒有讓飲食拖垮這些成果,飲食還是清淡。跑完一隻四小時內的全程馬拉松,跑步為主的日子暫告一段落,換成下班後教瑜伽的日子。教班後才吃晚餐就太晚了,令我把進食時間推前至7時前。因為有足夠時間消化,本應吃正常份量都可以,但我沒有這樣做。這陣子工作比以前忙碌,加上晚上教班令我把自己的練瑜伽時間推至午飯的空檔,漸漸地我削弱了正餐的概念。除了早餐以來,幾乎都是在辦公室進食,正餐這進食形式變得模糊了。有時即使迫自己出外吃個妥當、份量足的午膳,到下午3時多又會癮起想找吃的。即使我帶回辦公室的都是生果、健康的餅乾、乳酪,但吃的心癮依然纏繞著;同時又介意自己的身型,吃大餐後會內疚、翌日會上磅看看重了多少,然後當天會刻意清減很多,內心戰打得忙不可交。我清楚心癮的來源,但總有打敗將的時候,心一直被矛盾和挫敗感折磨。

間中實行16+8的黃金斷食法,能有效地遏止心癮,但總不能實行得久,會影響社交生活。到目前為止,我對自己體型已經沒從前的負面,我學懂接受自己的缺點。即使成為了瑜伽老師,我都不會把自己跟其他纖瘦又漂亮的老師來比較,我就是我;如果一個人因為老師的體型而報名上堂,那未免太膚淺了吧,我想我不是走這種外貌協會的路線。唯獨是吃的心癮和內疚感,我依然未能排解,多數在選食物之前都在心裡選一選卡路里、脂肪、糖份,我仍然脫離不了攝取量的框框。


為什麼是斷食…營?
市面上有不少輕斷食的書,照道理是可以按本子去實行。五天的營團生活,不是你眼望我眼的餓肚子,而是有充實的日程。斷食的精髓不在於停止口慾,而是調整心理和內觀,我相信N人行必有我師,從營團老師和五湖四海而來的參加者身上,必有得著。再者,有人監察身體狀況,安心得多吧。踏出第一步需要勇氣和知識,相信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會容易很多。


為什麼是台灣的斷食營?
香港也有辦斷食營,我記得有一家是在長洲舉辦的;說是三日兩夜,卻是星期五晚上入營,星期日中午出營,索價二千多元。即使沒有取巧的三整天,也不足以令斷食在身體產生作用,甚至心還沒有定下來便離開了。再者,我嚮往在陌生的環境作新的嘗試,真正能讓腦袋放空,遠離任何令自己想起日常煩瑣的,才能讓身心重新啟動。

不少受歡迎的斷食營都是在台灣的鄉郊,而我選這家的原因,純粹是因為只有這家提供五天的營,大多數都是七天或以上。最近工作忙,即使老闆讓我多請幾天假,請假的後果都是一種壓力。在平衡請假的心理壓力和斷食的充分體驗下,我只好選了個五天的營。


為什麼一個人去?
我的獨遊經歷不多,亦開始得有點遲,卻有點瘋狂。作為家中的獨女,媽媽是家庭主婦,幸運地不太需要我去做家務。沒有機會做不等於不懂,但媽媽眼中的我,就是一個不懂自理的人。婚後不再同住,造就了我第一次獨遊,是一個瘋狂的開首 - 印度,廿二天。連我自己都買重保險,覺得自己會遺失財物,怎料完全安好的完成旅程。印度之行帶來的個人成長,只有自己才能明瞭,但至少看得出父母對我的自理能力改觀了。

一個人去旅行,是一個跟心底的我獨處的時間,一個讓耳朵充分打開、腦袋細心思考細節的時間。在印度上完瑜伽導師課程後,我獨遊了數天,途經幾個城鎮。在每個城鎮都遇上了見我是獨遊而打破話匣子的人,外籍遊客和當地人都有,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,還要不如碰上不同背景和國藉的人,擴闊了國際視野。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,談天都是一種方法,他們像活生生的博物館。跟陌生人談話當然要帶著基本的防範,保持頭腦清醒。換著我身旁有旅伴的話,他們應該不會跟我搭訕,我亦應該不會主動跟他們聊天,因為他們都是結伴的。

我知道,如果不在入營前把這些記錄下來,五天後的我可能想不起這些來。就讓這五天作一個physical detox 和 mental detox,給自己一個新的體驗。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

Add me on Facebook